+
  • 内贮压七氟丙烷1.png

气体灭火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所属分类

气体灭火系统是目前常用的灭火系统之一,常见的气体灭火系统有七氟丙烷灭火系统、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IG541气体灭火系统、火探管灭火系统等。气体灭火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通讯机房、数据中心、实验室、配电房、档案室、储能集装箱等场所,那么《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中对于气体灭火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有哪些呢?今天带大家来看一下。

浏览量:

产品详情


气体灭火系统是目前常用的灭火系统之一,常见的气体灭火系统有七氟丙烷灭火系统、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IG541气体灭火系统、火探管灭火系统等。气体灭火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通讯机房、数据中心、实验室、配电房、档案室、储能集装箱等场所,那么《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中对于气体灭火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有哪些呢?今天带大家来看一下。
1、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并应选用灵敏度级别高的火灾探测器。
化学合成类灭火剂在火场的分解产物是比较多的,对人员和设备都有危害。例如七氟丙烷,据美国Robin的试验报告,七氟丙烷接触的燃烧表面积加大,分解产物会随之增加,表面积增加1倍,分解产物会增加2倍。为此,从减少分解产物的角度缩短火灾的预燃时间,也是很有必要的。对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来说,要求其设置的探测器在火灾规模不大于1kw的水准就应该响应。
另外,从减少火灾损失,限制表面火灾向深位火灾发展,限制易燃液体火灾的爆炸危险等角度来说,也都认定它是非常必要的。、
故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应配置高灵敏度的火灾探测器,做到及早地探明火灾,及早地灭火。探测器灵敏度等级应依照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的有关技术规定。
感温探测器的灵敏度应为一级;感烟探测器等其他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应根据防护区内的火灾燃烧状况,结合具体产品的特性,选择响应时间最短、最灵敏的火灾探测器。
2、管网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预制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
3、采用自动控制启动方式时,根据人员安全撤离防护区的需要,应有不大于30s的可控延迟喷射;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可设置为无延迟的喷射。
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延迟喷射的延时设置可为0s。这里所说的平时无人工作防护区,对于本灭火系统通常的保护对象来说,可包括:变压器室、开关室、泵房、地下金库、发动机试验台、电缆桥架(隧道)、微波中继站、易燃液体库房和封闭的能源系统等。
对于有人工作的防护区,一般采用手动控制方式较为安全。
4、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使用浓度大于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的防护区和采用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当人员进入防护区时,应能将灭火系统转换为手动控制方式;当人员离开时,应能恢复为自动控制方式。防护区内外应设手动、自动控制状态的显示装置。
5、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信号后才能启动。对于通信机房和计算机房,一般用温控系统维持房间温度在一定范围;当发生火灾时,起初防护区温度不会迅速升高,感烟探测器会较快感应。此类防护区在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线路设计上,除考虑采用温-烟的两个独立火灾信号的组合外,更可考虑采用烟-烟的两个独立火灾信号的组合,而提早灭火控制的启动时间。
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转换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1.5m。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6、气体灭火系统的操作与控制,应包括对开口封闭装置、通风机械和防火阀等设备的联动操作与控制。
7、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各防护区灭火控制系统的有关信息,应传送给消防控制室。应向消防控制室传送的信息包括:火灾信息、灭火动作、手动与自动转换和系统设备故障信息等。
8、气体灭火系统的电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采用气动力源时,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需要的压力和气量。
9、组合分配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打开。化学建材管节、管件贮存、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变形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 长途运输时,可采用套装方式装运,套装的管节间应设有衬垫材料,并应相对固定,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管与管之间、管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碰撞;
    2 管节、管件运输时,全部直管宜设有支架,散装件运输应采用带挡板的平台和车辆均匀堆放,承插口管节及管件应分插口、承口两端交替堆放整齐,两侧加支垫,保持平稳;
    3 管节、管件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拖管以及受剧烈撞击和被锐物划伤;
    4 管节、管件应堆放在温度一般不超过40℃,并远离热源及带有腐蚀性试剂或溶剂的地方;室外堆放不应长期露天曝晒。堆放高度不应超过2.0m,堆放附近应有消防设施(备)。
5.1.6 橡胶圈贮存、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贮存的温度宜为-5~30℃,存放位置不宜长期受紫外线光源照射,离热源距离不应小于1m;
    2 不得将橡胶圈与溶剂、易挥发物、油脂或对橡胶产生不良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
    3 在贮存、运输中不得长期受挤压。
5.1.7 管道安装前,宜将管节、管件按施工方案的要求摆放,摆放的位置应便于起吊及运送。
5.1.8 起重机下管时,起重机架设的位置不得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起重机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作业时,与线路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电业管理部门的规定。
5.1.9 管道应在沟槽地基、管基质量检验合格后安装;安装时宜自下游开始,承口应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
5.1.10 接口工作坑应配合管道铺设及时开挖,开挖尺寸应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并满足下列规定:
    1 对于预应力、自应力混凝土管以及滑入式柔性接口球墨铸铁管,应符合表5.1.10的规定。

    2 对于钢管焊接接口,球墨铸铁管机械式柔性接口及法兰接口,接口处开挖尺寸应满足操作人员和连接工具的安装作业空间要求,并便于检验人员的检查。

5.1.11 管节下入沟槽时,不得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沟内运管不得扰动原状地基。
5.1.12 合槽施工时,应先安装埋设较深的管道,当回填土高程与邻近管道基础高程相同时,再安装相邻的管道。
5.1.13 管道安装时,应将管节的中心及高程逐节调整正确,安装后的管节应进行复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1.14 管道安装时,应随时清除管道内的杂物,暂时停止安装时,两端应临时封堵。
5.1.15 雨期施工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缩短开槽长度,及时砌筑检查井,暂时中断安装的管道及与河道相连通的管口应临时封堵;已安装的管道验收后应及时回填;
    2 制定槽边雨水径流疏导、槽内排水及防止漂管事故的应急措施;
    3 刚性接口作业宜避开雨天。
5.1.16 冬期施工不得使用冻硬的橡胶圈。
5.1.17 地面坡度大于18%,且采用机械法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施工设备倾翻。
5.1.18 安装柔性接口的管道,其纵坡大于18%时,或安装刚性接口的管道,其纵坡大于36%时,应采取防止管道下滑的措施。
5.1.19 压力管道上的阀门,安装前应逐个进行启闭检验。
5.1.20 钢管内、外防腐层遭受损伤或局部未做防腐层的部位,下管前应修补,修补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5.4节的有关规定。
5.1.21 露天或埋设在对橡胶圈有腐蚀作用的土质及地下水中的柔性接口,应采用对橡胶圈无不良影响的柔性密封材料,封堵外露橡胶圈的接口缝隙。
5.1.22 管道保温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管道焊接、水压试验合格后进行;
    2 法兰两侧应留有间隙,每侧间隙的宽度为螺栓长加20~30mm;
    3 保温层与滑动支座、吊架、支架处应留出空隙;
    4 硬质保温结构,应留伸缩缝;
    5 施工期间,不得使保温材料受潮;
    6 保温层伸缩缝宽度的允许偏差应为±5mm;
    7 保温层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22的规定。

5.1.24 管道与法兰接口两侧相邻的第一至第二个刚性接口或焊接接口,待法兰螺栓紧固后方可施工。
5.1.25 管道安装完成后,应按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设置管道位置标识。

5.1.2 本规范中:管节系指成品管预制生产长度的单根管;管段指施工过程将一定数量单根管连接成的管段,管道指管节或管段按设计要求铺设安装完毕的管道。
5.1.4 本条规定了不同管材的管节堆放层数与层高,本规范表5.1.4 管节堆放层数与层高的规定取自工程实践的经验资料,供无具体规定时参照执行。
5.1.23 本条规定污水和雨、污水合流的金属管道内表面,应按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设置防腐层;防腐层可在预制时设置,也可在现场施工。国外的相关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管道也有设置防腐层的要求,以便提高钢筋混凝土管道的防腐性能。
5.1.25 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给排水管道安装完成后,应按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设置管道位置标识带,以便检查与维护。

关键词:

气体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IG541气体灭火系统 火探管灭火系统

相关产品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需要服务或支持?欢迎启用在线留言功能,我们将会及时反馈并为您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安全验证
提交